![]() |
台灣杉林溪高山茶葉。 資料來源:www.google.com |
『茶經』-「三之造」日:「凡采茶,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。茶之筍者生爛石沃土,長四五寸,若薇蕨始抽,淩露采焉。茶之牙者,發於叢薄之上,有三枝四枝五枝者,選其中枝穎拔者采焉,其日有雨不采,晴有雲不采。晴采之,蒸之,搗之,拍之,焙之,穿之,封之,茶之幹矣。」
陸羽認為採茶的好時節是二月至四月間。最好的採摘時間是清晨有露水,茶葉上還有露珠時採摘。
肥壯如筍的芽葉,生長在有風化石碎塊的土壤上,長達四至五寸,好像剛剛破土而出的薇、蕨嫩莖,清晨還帶著露水採摘它。
第二等的芽葉-短而瘦小,生長在草木夾雜的茶樹枝上。從一老枝上發出三枝、四枝、五枝的,選擇其中長得挺拔的採摘。若當天下雨則不採,晴天有雲也不採,大晴天才能採,採摘的芽葉,把它們放在竈上用甑蒸熟,以忤臼將茶葉搗爛,放到模型裏用手拍壓成一定的形狀,接著焙火,最後穿成串,包裝好,茶就可以保持乾燥,而後放在乾燥的空間裡就可以了。
陸羽說道:「製作餅茶有七道工序-【蒸熟】、【搗碎】、【入模拍壓成形】、【焙火】、【穿串】、【封裝】、【存放】。」
![]() |
唐代製茶工序。 資料來源:www.google.com |
現代的製茶技術皆以此做為範本,而後加以改良,利用不同的發酵程度做出不同的茶種來。以烏龍茶(青茶)為例,它的工序有【採菁】、【日光萎凋】、【室內萎凋及攪拌】、【炒菁】、【揉捻】、【初焙】、【揀枝】、【精製烘焙】等八道工序。
![]() |
現代烏龍茶製作工序。 資料來源:www.google.com |
「茶有千萬狀,鹵莽而言,如胡人靴者蹙縮然,犎牛臆者廉檐然,浮雲出山者輪菌然,輕飈拂水者涵淡然。有如陶家之子羅,膏土以水澄泚之。又如新治地者,遇暴雨流潦之所經,此皆茶之精腴。」
「有如竹籜者,枝幹堅實,艱於蒸搗,故其形籭簁然;有如霜荷者,至葉雕,沮易其狀貌,故厥狀委萃然,此皆茶之瘠老者也。」
陸羽認為:茶的形狀千姿百態,粗略地說,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,皮革皺縮著;有的像封牛的胸部,有細微的褶痕;有的像浮雲出山,團團盤曲;有的像輕風拂水,微波漣漪;有的像陶匠篩出細土,再用水沈澱出的泥膏那麽光滑潤澤;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,被暴雨急流衝刷而高低不平。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。
有的葉像筍殼,枝梗堅硬,很難蒸搗,所以制成的茶葉形狀像籮篩;有的像經霜的荷葉,莖葉雕敗,變了樣子,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幹。這些都是壞茶、老茶。
「自采至於封七經目,自胡靴至於霜荷八等,或以光黑平正,言嘉者,斯鑒之下也;以皺黃坳垤言佳者;鑒之次也。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,鑒之上也。何者?出膏者光,含膏者皺,宿制者則黑,日成者則黃,蒸壓則平正,縱之則坳垤,此茶與草木葉一也,茶之否臧,存於口訣。」
從採摘到封裝、存放,經過七道工序;而按茶葉的外形及色澤也分等級,從類似靴子的皺縮狀到類似經霜荷葉的衰萎狀,共八個等級。對於成茶,有的人把光亮、黑色、平整作為好茶的標誌,這是下等的鑑別方法。把皺縮、黃色、凸凹不平作為好茶的特征,這是次等的鑒別方法。若既能指出茶的佳處,又能道出不好處,才是最會鑑別茶的。為什麽呢?因為壓出了茶汁的就光亮,含著茶汁的就皺縮;過了夜制成的色黑,當天制成的色黃;蒸後壓得緊的就平整,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。這是茶和草木葉子共同的特點。茶制得好壞,有一套口頭傳授的鑑別方法。
所以說,當下次大家在買茶的時候,要論茶時,不能單單從茶的外表來看好壞,而是從更多的面向來看茶。
鑑別茶葉好壞的要素
1.看茶乾(未泡開前茶的外觀)
2.聞茶乾香氣(可聞到大自然賦予茶葉的天然香氣)
3.茶湯色(看到茶湯光澤度 - 透亮澄清者視為好茶)
4.泡開的茶葉(再次觀察茶葉的外觀,此時可清楚看出茶葉原貌 - 有厚度、葉紋清楚者視為好茶)
5.品茶(這是所有鑑別茶葉最重要的,因為味覺是騙不了人的,茶的好壞一入口便知道,當然每個人喜歡的口味會略有不同,但基本對好喝的茶的基礎需求是一樣的,至少一杯又苦又澀的茶是沒有人會喜歡的。)
參考資料來源:www.google.com
陸羽認為:茶的形狀千姿百態,粗略地說,有的像唐代胡人的靴子,皮革皺縮著;有的像封牛的胸部,有細微的褶痕;有的像浮雲出山,團團盤曲;有的像輕風拂水,微波漣漪;有的像陶匠篩出細土,再用水沈澱出的泥膏那麽光滑潤澤;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,被暴雨急流衝刷而高低不平。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。
有的葉像筍殼,枝梗堅硬,很難蒸搗,所以制成的茶葉形狀像籮篩;有的像經霜的荷葉,莖葉雕敗,變了樣子,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幹。這些都是壞茶、老茶。
「自采至於封七經目,自胡靴至於霜荷八等,或以光黑平正,言嘉者,斯鑒之下也;以皺黃坳垤言佳者;鑒之次也。若皆言嘉及皆言不嘉者,鑒之上也。何者?出膏者光,含膏者皺,宿制者則黑,日成者則黃,蒸壓則平正,縱之則坳垤,此茶與草木葉一也,茶之否臧,存於口訣。」
![]() |
製茶工序圖。 資料來源:www.google.com |
從採摘到封裝、存放,經過七道工序;而按茶葉的外形及色澤也分等級,從類似靴子的皺縮狀到類似經霜荷葉的衰萎狀,共八個等級。對於成茶,有的人把光亮、黑色、平整作為好茶的標誌,這是下等的鑑別方法。把皺縮、黃色、凸凹不平作為好茶的特征,這是次等的鑒別方法。若既能指出茶的佳處,又能道出不好處,才是最會鑑別茶的。為什麽呢?因為壓出了茶汁的就光亮,含著茶汁的就皺縮;過了夜制成的色黑,當天制成的色黃;蒸後壓得緊的就平整,任其自然的就凸凹不平。這是茶和草木葉子共同的特點。茶制得好壞,有一套口頭傳授的鑑別方法。
所以說,當下次大家在買茶的時候,要論茶時,不能單單從茶的外表來看好壞,而是從更多的面向來看茶。
鑑別茶葉好壞的要素
1.看茶乾(未泡開前茶的外觀)
2.聞茶乾香氣(可聞到大自然賦予茶葉的天然香氣)
3.茶湯色(看到茶湯光澤度 - 透亮澄清者視為好茶)
4.泡開的茶葉(再次觀察茶葉的外觀,此時可清楚看出茶葉原貌 - 有厚度、葉紋清楚者視為好茶)
5.品茶(這是所有鑑別茶葉最重要的,因為味覺是騙不了人的,茶的好壞一入口便知道,當然每個人喜歡的口味會略有不同,但基本對好喝的茶的基礎需求是一樣的,至少一杯又苦又澀的茶是沒有人會喜歡的。)
參考資料來源:www.googl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