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茶經』首部曲-「一之源」

陸羽的『茶經』是世界第一部茶書,它分為三卷書,共有十個章節,此一書約莫七千多個字,就一本書來說,此書的篇幅並不算多,但它卻為中國茶道史創立了一個起源,而今日的所有茶道仍以其精髓加以延續。
『茶經』三卷書中,上卷分為「一之源」、「二之具」、「三之造」;中卷為「四之器」;下卷為「五之煮」、「六之飲」、「七之事」、「八之出」、「九之略」、「十之圖」等十章。

『茶經首部曲』
茶經三卷書中的上卷分為-「一之源」、「二之具」、「三之造」。

「一之源」

陸羽開宗明義第一章就講「茶樹、茶葉、土壤」,可見要泡好一壺茶,最先決的條件就是要有好的茶葉。

『茶經』-「一之源」提及:「茶者,南方之嘉木也。一尺、二尺乃至數十尺;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,伐而掇之。」陸羽為了尋找好的茶葉,走遍大江南北,終於在中國的西南方(今重慶湖北西部)找到了理想的茶樹。當時的茶樹很高,高者可達數十尺,樹幹也很粗,需要兩個人合抱才能把它圍住,若要採茶得先砍下來才能採。

左圖:古茶樹
左圖資料來源:www.google.com

 

對照上面兩張圖,可看到不同的茶樹高度,採摘茶葉的方式也會不同

上圖:採茶圖
上圖資料來源:www.google.com





陸羽形容茶樹:『其樹如瓜蘆,葉如梔子,花如白薔薇,實如栟櫚,蒂如丁香,根如胡桃。』[原注:瓜蘆木,『出廣州,似茶,至苦澀。栟櫚,蒲葵之屬,其子似茶。胡桃與茶,根皆下孕,兆至瓦礫,苗木上抽。] 
茶樹像瓜蘆樹。瓜蘆樹出產於廣州,味道苦澀;種子像栟櫚,也就是棕櫚,是屬於蒲葵的一類;根部則與胡桃一樣,都能生根於瓦礫中,往上長出新枝、新葉。



左上圖:茶花
左下圖:薔薇花
左二圖資料來源:www.google.com








陸羽不僅在茶樹的外形、生產地加以說明外,對【茶】這個字也做了解釋:『其字,或從草,或從木,或草木並。其名,一曰茶,二曰檟,三曰蔎,四曰茗,五曰荈。』
至於對於種茶的土壤,陸羽給予這樣的詮譯:『其地,上者生爛石,中者生櫟壤[原注:櫟字當從石為礫],下者生黃土。』意思是:品質上好的茶要生長在風化石性的土壤上,品質中等的茶則生長在礫壤上,下等的茶則生長在黄泥土上。

除此之外,陸羽對於種茶的方式也頗有研究-『凡藝而不實,植而罕茂。法如种瓜,三歲可采。野者上,園者次。陽崖陰林,紫者上,綠者次;筍者上,芽者次;葉卷上,葉舒次。陰山坡谷者,不款項堪采掇,性凝滯,結瘕疾。』種茶不用種子而是移栽茶苗,通常長得不太茂盛,種法如同種瓜一般,三年即可採茶。




而講究茶葉的品質以「野生」的最好,園圃栽培的次之;種茶的地形最好是在向陽山坡地,旁邊有林蔭,此種環境所產的茶最好;茶葉帶紫的最好,綠色的次之;茶芽肥壯似筍為好,細小如牙次之;捲曲的嫩葉最好,展平的成熟葉次之;生長在背陰的山坡或深谷的品質不佳,不要採收,因為這種茶的性質凝滯,喝了容易生病。

左圖:捲曲的嫩茶葉

左圖資料來源:www.google.com

『『茶之為用,味至寒,為飲最宜。精行儉德之人,若熱渴、凝悶、腦疼、目澀、四肢煩、百節不舒,聊四五啜,与醍醐、甘露抗衡也。』陸羽一向推崇『精行儉德』,他認為喝茶人必須是清心寡慾之人,就像是茶本身的特性-「屬寒性」,可降火。此種人如果有發熱、口渴、胸悶、頭疼、眼澀、四肢無力、或是關節不暢等疾病之人,喝個四、五杯茶後,其效果不輸醍醐、甘露。但若此人的性情剛烈、暴躁,那麼喝再多可能效果也不大了!

『采不時,造不精,雜以卉,莽飲之成疾。茶為累也,亦猶人參。上者生上党,中者生百濟,新羅,下者生高麗。有生澤州、易州、幽州、檀州者,為藥無效,況非此者!設服薺苨使六疾不瘳。知人參為累,則茶累盡矣。』陸羽用人參來和茶做一比喻:茶與人參一樣,產地不同,差異就會很大,像是上等的人參出產在上黨,中等的出產在百濟、新羅,下等的出產在高麗。其他如生澤州、易州、幽州、檀州等品質最差,作藥用没有療效,若把薺苨當人參服用,將對病情沒有任何幫助。而喝茶和吃人參的道理是相通的,給不對的人喝茶,就不會產生好的效果,也無法享受到喝茶的「滋味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