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茶經』首部曲-「二之具」

在陸羽的『茶經』中,講完了茶葉後,接下來談到的是「茶葉採製的工具」。

「二之具」

圖一:採茶時裝茶葉的竹籃。資料來源:www.google.com
『茶經』進入第二章,陸羽提到茶葉採製所用到的工具。『籝,一曰籃,一曰籠,一曰筥。以竹織之,受五升,或一斗、二斗、三鬥者,茶人負以采茶也。』
不管採茶用的器皿是叫「籝」,還是叫「籃」,或是「籠」,或是「筥」,都是用竹編織而成,可裝五升的茶葉,是茶農採下茶葉裝入器皿中的容器。(圖一)







『竈:無用突者;釜:用唇口者。甑:或木或瓦,匪腰而泥,籃以簞之,篾以系之。始其蒸也,入乎簞,既其熟也,出乎簞。釜涸註於甑中,又以谷木枝三亞者制之,散所蒸牙筍並葉,畏流其膏。

圖二:灶。   資料來源:www.google.com
「竈」(同"灶"音義),陸羽認為不要用有煙囪的,才能使火力集中於鍋底;至於「釜」指竃中的鍋子,鍋口要有唇邊的
(圖二)










圖三:甑。   資料來源:www.google.com
蒸茶時釜鍋上用的器皿稱為「甑」(同"贈"音),有木制或陶制,器皿的腰部則要用泥封好;甑內放竹籃作甑箅。(圖三)
















圖四:箅。  資料來源:www.google.com

附註:甑箅的「箅」(同"必"音),是指有孔洞用以蒸食物的器皿)(圖四)









圖五:簞。  資料來源:www.google.com

陸羽所說的:『籃以簞之,篾以系之』。(附註:「簞」(同"單"音),是古時盛飯的圓竹器(圖四);「篾」(同"滅"音),竹子剖成的細薄片(圖五))











圖六:篾。 資料來源:www.google.com



形容用竹籃作的「甑箅」,底部有孔,其形體如同盛飯的圓竹器;在竹籃裡放上用竹片繫牢的薄片。(圖六)












【蒸茶】
備好以上的器皿後,即可將茶葉放入竹籃作的甑箅中,等煮熟了,再取出竹籃(甑箅)。鍋中的水煮乾後,從甑中加水進去,把剛剛蒸過放在竹籃的茶葉再放回鍋中,用三杈的穀木翻拌它。蒸過的嫩芽葉須及時攤開,防止茶汁流走。

從以上的敍述可知,早在唐朝時,蒸煮的烹調方式己相當普遍,煮飯、煮茶所用的器具也有一定程度的講究。而茶葉在當時也是以「蒸茶」的方式為主流。

【塑茶】 蒸好茶後,就要開始塑形茶葉了。當時塑形茶葉都是以「壓茶」的方式來製作,而其工具有杵臼、規、承、檐等。
陸羽強調:『杵臼:一名碓,惟恒用者為佳。規:一曰模,一曰棬。以鐵制之,或圓、或方、或花。承:一曰台,一曰砧。以石為之。不然以槐、桑木半埋地中,遣無所搖動。檐:一曰衣。以油絹或雨衫單服敗者為之。以檐置承上,又以規置檐上,以造茶也。茶成,舉而易之。』
蒸好的茶葉需要搗碎,而所用的「杵臼」最好是經常使用的為好,如此茶葉融入的味道就更加的明顯。而「規」指的就是模型。搗好的茶葉用模型把它們塑形,此模型是用鐵製的,有圓形的、方形的、也有像花的形狀的。
製茶要有一個穩固的臺子,可於平面的石頭上,若用木臺,則需將下半截埋入土中,使它不會搖晃。把油絹或穿壞了的雨衣、單衣做成「檐」,也就現在的「桌布」,舖在臺子上後,此時就可利用模型製作茶餅了。


圖七:唐代製茶流程圖。 資料來源:www.google.com









【焙茶】
『芘莉:一曰贏子,一曰篣筤,以二小竹,長三尺,軀二尺五寸,柄五寸。以篾織方眼,如圃人籮,闊二尺,以列茶也。棨,一曰錐刀。柄以堅木為之。用穿茶也。扑:一曰鞭。以竹為之。穿茶以解茶也。焙:鑿地深二尺,闊二尺五寸,長一丈。上作短牆,高二尺,泥之。
貫:削竹為之,長二尺五寸。以貫茶焙之。棚:一曰棧。以木构于焙上,編木兩層,高一尺,以焙茶也。茶之半干,升下棚;全干,升上棚。
「芘莉」,又叫籯子或篣筤,也就竹籠。用兩根各長三尺的小竹竿,制成身長二尺五寸,手柄長五寸,寬二尺的工具,當中用篾織成方眼,用來放置茶。
「棨」(同"啟"音),又叫錐刀,用堅實的木料做柄,用來給餅茶穿洞眼。「撲」,又叫鞭,竹子編成,用來把茶餅穿成串,以方便搬運。
到「焙茶」工序時,先地上挖坑深二尺,寬二尺五寸,長一丈,上砌矮墻,高二尺,用泥抹平整。「貫」,竹子削制成,長二尺五寸,用來穿茶烘培。「棚」,又叫棧。用木做成子,放在焙上,分上下兩層,相距一尺,用來烘焙茶。茶半乾時,由架底升到下層;全乾時,升到上層。

【包裝茶】 『穿:江東、淮南剖竹為之;巴川峽山,紉穀皮為之。江東以一斤為上穿,半斤為中穿,四、五兩為小穿。峽中以一百二十斤為上穿,八十斤為中穿,五十斤為小穿。「穿」字,舊作釵釧之“釧”字,或作貫串。今則不然,如“磨、扇、彈、鑽、縫”五字,文以平聲書之,義以去聲呼之,其字,以「穿」名之。』

所謂的「穿」,原為"貫串"或"貫穿"的意思,但在這裡是指「單位」。陸羽認為所用的竹片要非常的講究,必須是江東淮南劈下的竹片做成的,或若是巴山峽川一帶,則要用構樹皮做成。至於當時製好的茶餅也是有重量包裝概念的,江東一帶把一斤稱"上穿",半斤稱"中穿",四兩、五兩(十六兩制)稱"下穿"。峽中一代則稱一百二十斤為"上穿",八十斤為"中穿",五十斤為"小穿"。
「穿」字,先前作釵釧「釧」字,或作「貫串」。現在不同,"磨、扇、彈、鉆、縫"五字,字形還是按讀平聲(作動詞)的字形,讀音卻讀去聲,意思也按讀去聲的來講(作名詞)。"穿"字讀去聲,表示一個單位。

【存茶】『育:以木制之,以竹編之,以紙糊之。中有隔,上有覆,下有床,旁有門,掩一扇。中置一器,貯糖煨火,令熅熅然。江南梅雨時,焚之以火。』(原注:育者,以其藏養為名。)

當時對於茶餅的保存雖然很簡陃,但已經知道茶葉忌潮濕的環境。「育」,就是放置茶葉的地方。用木制成框架,竹篾編織外圍,再用紙裱糊。中有間隔,上有蓋,下有托盤,旁開一扇門。中間放一器皿,盛有火灰,使有火無焰。江南梅雨季節,加火除濕。(圖七)


參考資訊來源:www.google.com